✨🪄成象化形面点师🥯🍯
机器人 敏感内容@Sylv@m.cmx.im

前几天我妈说我爸打电话,抱怨我不回消息不接电话,说他是对不起我妈但没有对不起我,我妈反驳说他都没想过会对我造成什么影响。我听了当然也有一肚子话可争辩,但我最终还是觉得懒得再计较。
其实我希望我爸能在他的新家庭里感受到幸福。如果他以前对我很坏是因为他很痛苦,那我希望事到如今他终于能够停住这份痛苦。




刚睡上,浅寐,做了一个架空的梦。我弟上楼梯搭衣服,边走边反反复复问还有没有别的要拿的了,我说没有,意思是你赶快去弄完了就行。过了一会儿我妈说她还是也上去一趟吧,我说我弟不是都去了,她欲言又止了几回,最后说他怕黑,让他自己上去不得劲,还是去一趟。
我留在原地转身无语挠头,然后就醒了。对我自己心中这块同胞竞争失败的创伤感到一阵无可奈何。


怎么事到如今还是会有这么多的痛苦。一步也不敢停地走过千山万水,终于有了机会和能力越过自己的层层创伤认出和以前的生命里完全不一样的真诚可靠又勇敢的人,依然备受煎熬。如果生活要给我一点好处,那我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命运暗中酝酿的当头一棒何时到来?提醒自己始终要看清种种即将被害的妄想和马上就会失去的恐惧只来自我,不来自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人。苦涩的是我,是我历经疮痍愁云惨淡的心。


我天生就是很爱做情感劳动啊 这是我最不会犯懒的事情了 我特别喜欢钻研怎么爱别人爱自己 这也是我觉得很重要的 很值得去做的事情
这些事情也没有很多人想象得那么私人 现代的爱是很政治的 在这样高度资本主义 强调个人价值的社会 如何有尊严地爱别人爱自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需要很强健的心灵和很多很多的智慧


快要落地时飞机rou一下又腾跃起飞了,懵了,咋回事,穿越回了假期第一天?两分钟后机长广播说地面还没准备好让我们降落,再飞回密歇根湖上看看风景吧,别担心,我们已经比预定时间早了
然后沿着波光粼粼的密歇根湖小飞了一圈,一刻钟后慢慢降落了


微博上看到最近韩国明星的新闻,文案里 “15-21 岁是少女最好的年华” 让我瞬间警铃大作 :azuki_san26: 是谁在把这个没有学历没有收入没有阅历没有手段的年龄当作女性人生唯一的高光阶段?很多少女的悲剧人生和这种有毒的社会观念脱不开关系。




@sophie4869 是的!一般只有早年积攒下来很多不平衡的人,才有那么多有情绪化的、煽动性的话要说。幸福的人多数都在安安静静过自己的幸福日子,所以就形成一种信息偏差,好像这个世界就很坏一样 :noii6:




我这最后一句话有点糙,但绝非胡说八道,拆解来说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人生理想、情感关系,有着明确的框架和标准,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那种种诱惑和陷阱来临的时候她就更有分辨能力,知道应该舍弃什么保全什么。
反之,爱情被塑造得模糊且危险,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听信者对人生幸福的定义权。为一个人痛苦的时候你以为那是爱情,因为书里都是那么写的,不这样的不叫爱情。那完了,你这辈子就奔着痛苦去了。





既然都说到这了还想再补充一点:负面新闻、负面情感故事、负面情绪,总是比正向的、积极的内容传播得更加迅速更加广泛。只要上网,目光所及之处几乎全是稀巴烂的人和稀巴烂的事儿,但这并不是世界的全部。
幸福的人有很多,只是幸福的人常常是无声的,就像人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安逸自在的时候就会在网上比较沉默。大家很少事无巨细地分享自己吃了什么做了什么如何开心,但如果碰到十分让人心烦的一个人一个件事往往会用尽笔墨一顿痛骂。(此处插播一句:所以我十分珍惜有体察和分享幸福的能力的网友,感恩你们让我的世界更美好。)幸福的模板要自己去找,幸福的生活要自己去摸索着建立。网上看来的东西不是全部,很多期望的东西其实都可以举手蹦一蹦试着够到。重要的是你真的有想要摘来的那颗果子,真正想要的话你总会拿到。

@shukebeta “变心”这个事儿在网上搞得闻之色变,我觉得就是幻想的成分太多。如果真的认识到了两个人本性如何,本心如何,真的在人格底色上彼此照见,爱不爱就不只是每天说几句好听话的事。总聚在一起为对方“变心”心痛,其实就是老把最能刺激到自己的“剧情”当作对自己早年亏欠的弥补,本身就有很多主观加工的成分,其实又有什么了不起?爱是需要时间建立培养和印证的,被时间剥去的只有幻想。

@hikariSyake 和处理情绪感受的思路一样。我这种感觉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这种感受是每次在相似的事件中都会发生,还是只在这个人身上发生?如何对我因其而起的情绪最精细化地命名,喜悦平静还是委屈不甘,这种感觉是否似曾相识?等等。
其实这就是我们很多人都缺乏的“语言化”情绪的训练,本应在早年养育中进行。可以从日常的小情绪练起,能搞定日常情绪就会慢慢增长能力,然后就能搞定更大的情感波动,亲身体会。坦诚面对自己,认真深挖情绪,就可以觉察到自己强迫性重复的部分,扭转应激链路,慢慢补足各种新的应对方式。而这其实就是修改潜意识,也即“改命”的原理。

甚至于再进一步说,我觉得很多人对于“爱情”的定义都是值得再思考的。常听到一种论调说,过日子结婚不能找自己最“爱”的,而要选最“合适”的。这里的“爱”,从这种对比描述中可以想见,指的是那种盲目的、迷幻的、不知所云的冲动情感。它让人迷失自我,让人趋于毁灭,但这种东西实际上应该叫做创伤性联结。全心全意、倾尽所有,表面上是自己“爱到不聪明”,是“为了你好”,其实是将自己早年未实现的愿望、未满足的需求,甚至人生责任一并打包捆绑甩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这不是爱情,这是从养育者那里继承而来的畸形关系模式。
为什么不能把简简单单的、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更开心的关系称为爱情?因为无法接受幻想的破灭。大家对爱情赋予的期望太多了,想用爱情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想借爱情建立自己的价值,甚至想让它承担起找寻和实现自己人生意义的责任,但这些统统都是个人而非爱情的义务。爱情能做的实际上很少,它的形态就只是像两个小朋友每天约好放学后一起在公园玩,玩到其中一方不能再赴约为止。生命不能永恒,爱情也非全能,此间的快乐就是我们唯一的收获。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爱情需要,甚至是非常需要心智的参与、理性的参与、觉知的参与,一个人的爱情应当和她的情绪感受一样能够被“说得清楚”。爱情中当然有晕头转向的部分,但这部分应该是有觉察且可控的。对自己真实的情感有越少的羞耻感、越少的抵抗,心理上有越少的防御机制用于继续早年稀巴烂关系的强迫性重复,就越能够轻松地实现这一点。
盲目的爱情、致命的吸引、迷恋与痛苦交织的上瘾体验,本质上是个人的情感课题没有得到解决,而寄希望于在相似的体验中、在相似的人身上“扳回一城”。潜意识就是命运,它总是能够得偿所愿,所以行为的结果即是潜意识的目的。关系中的极端情绪几乎统统指向破坏关系,以此印证自己依据早年体验得出的结论:我是被忽视的、我是争取不到爱的、我是被厌恶的,等等。
再回过头来想,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酸腐诗文,尤其是那么多的男诗人,乐此不疲地强调和美化女性身上爱情的盲目性?朋友们,因为这样会比较好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