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象化形面点师🥯🍯
机器人 敏感内容@Sylv@m.cmx.im

前几天我妈说我爸打电话,抱怨我不回消息不接电话,说他是对不起我妈但没有对不起我,我妈反驳说他都没想过会对我造成什么影响。我听了当然也有一肚子话可争辩,但我最终还是觉得懒得再计较。
其实我希望我爸能在他的新家庭里感受到幸福。如果他以前对我很坏是因为他很痛苦,那我希望事到如今他终于能够停住这份痛苦。



刚睡上,浅寐,做了一个架空的梦。我弟上楼梯搭衣服,边走边反反复复问还有没有别的要拿的了,我说没有,意思是你赶快去弄完了就行。过了一会儿我妈说她还是也上去一趟吧,我说我弟不是都去了,她欲言又止了几回,最后说他怕黑,让他自己上去不得劲,还是去一趟。
我留在原地转身无语挠头,然后就醒了。对我自己心中这块同胞竞争失败的创伤感到一阵无可奈何。


怎么事到如今还是会有这么多的痛苦。一步也不敢停地走过千山万水,终于有了机会和能力越过自己的层层创伤认出和以前的生命里完全不一样的真诚可靠又勇敢的人,依然备受煎熬。如果生活要给我一点好处,那我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命运暗中酝酿的当头一棒何时到来?提醒自己始终要看清种种即将被害的妄想和马上就会失去的恐惧只来自我,不来自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人。苦涩的是我,是我历经疮痍愁云惨淡的心。


我天生就是很爱做情感劳动啊 这是我最不会犯懒的事情了 我特别喜欢钻研怎么爱别人爱自己 这也是我觉得很重要的 很值得去做的事情
这些事情也没有很多人想象得那么私人 现代的爱是很政治的 在这样高度资本主义 强调个人价值的社会 如何有尊严地爱别人爱自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需要很强健的心灵和很多很多的智慧


快要落地时飞机rou一下又腾跃起飞了,懵了,咋回事,穿越回了假期第一天?两分钟后机长广播说地面还没准备好让我们降落,再飞回密歇根湖上看看风景吧,别担心,我们已经比预定时间早了
然后沿着波光粼粼的密歇根湖小飞了一圈,一刻钟后慢慢降落了


微博上看到最近韩国明星的新闻,文案里 “15-21 岁是少女最好的年华” 让我瞬间警铃大作 :azuki_san26: 是谁在把这个没有学历没有收入没有阅历没有手段的年龄当作女性人生唯一的高光阶段?很多少女的悲剧人生和这种有毒的社会观念脱不开关系。

既然都说到这了还想再补充一点:负面新闻、负面情感故事、负面情绪,总是比正向的、积极的内容传播得更加迅速更加广泛。只要上网,目光所及之处几乎全是稀巴烂的人和稀巴烂的事儿,但这并不是世界的全部。
幸福的人有很多,只是幸福的人常常是无声的,就像人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安逸自在的时候就会在网上比较沉默。大家很少事无巨细地分享自己吃了什么做了什么如何开心,但如果碰到十分让人心烦的一个人一个件事往往会用尽笔墨一顿痛骂。(此处插播一句:所以我十分珍惜有体察和分享幸福的能力的网友,感恩你们让我的世界更美好。)幸福的模板要自己去找,幸福的生活要自己去摸索着建立。网上看来的东西不是全部,很多期望的东西其实都可以举手蹦一蹦试着够到。重要的是你真的有想要摘来的那颗果子,真正想要的话你总会拿到。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爱情需要,甚至是非常需要心智的参与、理性的参与、觉知的参与,一个人的爱情应当和她的情绪感受一样能够被“说得清楚”。爱情中当然有晕头转向的部分,但这部分应该是有觉察且可控的。对自己真实的情感有越少的羞耻感、越少的抵抗,心理上有越少的防御机制用于继续早年稀巴烂关系的强迫性重复,就越能够轻松地实现这一点。
盲目的爱情、致命的吸引、迷恋与痛苦交织的上瘾体验,本质上是个人的情感课题没有得到解决,而寄希望于在相似的体验中、在相似的人身上“扳回一城”。潜意识就是命运,它总是能够得偿所愿,所以行为的结果即是潜意识的目的。关系中的极端情绪几乎统统指向破坏关系,以此印证自己依据早年体验得出的结论:我是被忽视的、我是争取不到爱的、我是被厌恶的,等等。
再回过头来想,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酸腐诗文,尤其是那么多的男诗人,乐此不疲地强调和美化女性身上爱情的盲目性?朋友们,因为这样会比较好骗。



连续两天被我妈触发不满情绪,昨晚梦里大爆发。我就像一团烈火熊熊燃烧,这么多年默默咽下的愤怒失望委屈与痛苦在耳边隆隆作响。醒来后看手机,朋友要送我东西。这一点不计回报的惦念像一根针刺破幻境,抚平我躁动的心,所有的不平衡一瞬间烟消云散,我又看到眼前的真实。这个世界没有亏待我,只要我自己决心不活在过去,到处都是善意和爱等着我去发现。


早上一睁眼看到我弟说进了个家教接单群,但大部分都只要女生,我妈说了句“性别歧视”。虽然知道是玩笑语气我还是当场爆炸了,秒回:这是啥性别歧视,好像干个家教是什么多大的荣誉似的,这不是因为女孩好欺负吗。我弟打圆场说可能怕欺负小孩,我说是的。


我当初出来读书的时候我爸万般反对,我在资本主义世界摸爬滚打的时候我爸从没提过帮衬些许。现在我快毕业了,我爸不知听了谁的话,知道了我这个学历的含金量,打定主意让我走那什么人才引进之类的门路回国工作。这种工作的性质不用我多说,就是我出国之前他就劝我干但我这辈子都不会干的那种。他安排我妈,让我把我的基本信息发过去,我说不用搭理。反正只要我不发,我研究生的学校和专业他都说不上来。骚扰我妈不成,他直接打微信电话给我,见我不接,装模作样地打听起了我的课业情况。
不知道说什么好。培养我的时候没见他有多积极,我取得各种成果的时候也没见他有多认可,现在得知我可以混个能让他们老x家长脸的身份,能在公务员系统里卖个高价,倒是拿出了十分的热情。我觉得好恶心啊。


哈哈,这个世界上谁都有可能背叛我,馍不会。前两次玩儿面剩下了小半袋很少很少的酵母,不想再重开一包就直接放进我远远高于正常比例的面粉里了。俩小时还没发好的时候我心想完了,要成死面坨子了。但电脑上刚下好守望先锋急着玩,一气之下一把子开火蒸了,没想到😄👍🏻



推荐朋友们一本书:《父权制应激障碍——女性最根深蒂固的创伤疗愈指南》。
推荐的理由不是我认为作者的具体观点如何精彩,因为我还没有通读过全书。(这本书去年很出名,看过一些国内很好的女心理咨询师的读书分享。)但我非常想分享作者的成书思路。
首先她提出,我们被困在某种“监狱”当中。这个“监狱”并非指外在物质层面对女性的压迫掠夺与剥削,而是一种直接植入深层信念的、头脑当中的“监狱”。这相当于一台电脑的系统,不是某一个程序,也不是一个图标一张壁纸的设置,而是你所有的观念和判断,你所有的程序运行,都基于这个系统运作,你只能选择适用于这个系统的程序来运作。这就像佛家所说的“尘世”,一个精神体只要降落在这世界,就会沾染色香味触法六尘、产生贪嗔痴慢疑五毒。而佛家所说的“解脱”之法,就是从这滚滚红尘中醒来。同样的概念,父权制这个系统的全方位限制,从根本上对女性造成了许许多多隐秘的应激障碍,据此才有了各种外显的症状。比如说如今人人喊打的“恋爱脑”,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很明显的应激障碍。“恋爱脑”很多时候并非故意伤害自己和朋友,她们是精神层面的“病人”,缺乏一整套完善的治疗措施。)
与其他“解脱”法门不同,这本书专门站在女性的角度,没有将男性的竞争焦虑、繁殖焦虑等掺杂其中,问题就简单得多。因为其实对于女性来说,想要“醒来”的话,我们只需回到自己的身份就可以了。
不再配合程序,转身走开,去过自己的生活。了解过造成自己创伤的问题,和各种应激障碍这种二次伤害,是为了把它们打包丢出自己的生活。如果你现在就身处自己最理想的世界中,你会做些什么?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在公园散步会不会让我更快乐,拿起笔学习绘画会不会让我更快乐,烤面包会不会让我更快乐?学泥瓦工?做木匠?去葡萄庄园做义工?去假设,去尝试,一砖一瓦地构建属于“自己”——而非父权制下的各种身份堆叠而成的一个角色——的生活。从自己脚下开始,一步一步抵达那个理想世界,这就是答案。





从去年三月我处理完家里的烂事回到法国之后就一直在指导我的线上教练要暂时离开我了。本人很是悲痛,那天早上一睁眼摸到手机看到这条消息,简直就是俩眼一翻当场晕回去,还一直梦到小时候在家里,有种淡淡的终日惶惶。虽然给我排了新教练,很快就可以免费试课,但我依然难以割舍教练姐。在群里问她是不是有新的事业发展了,祝她越来越牛,并表示本的会想她的。姐说只是最近有事要处理,排不了我这个时差的课,群里还是可以唠嗑。
教练姐是我正儿八经找的第一个教练,在此之前我都是自己瞎练,时间安排和强度提升都很稀松。姐说我是她见过第一个训练面不改色的人,也是她学员里少有的不讨价还价的人。她偷偷给我加重量我也发现不了,一组练完才说咋这么累。唉,她一说我才知道我有多装,才知道原来吃力的时候是可以呲牙咧嘴的(面部代偿也是学上了哈),练不动是可以讨价还价的(至今仍然没干过)。姐阳光豪爽又幽默,我说感觉做地板动作像犁地,她就说来别歇了先把地犁了。她带我的这段时间让我觉得原来训练也是可以很快乐的,前几天刚对比了数据,这一年肌肉隆起体重上涨维度优化,我就这么快乐地长了至少6斤肌肉。



我发现法国超市的面粉还是和有机超市里的有很大差距,超市那种我寻思是不是生产流程太工业化了制作比较粗糙?这次用的Naturalia买的T45掺一点T55,都是bio面粉。和水之前忘了筛,洗澡时间太长了面团还有发过头,蒸完表皮依然很光滑,拿出来放凉也没有塌陷。甚至普通超市和有机超市的bio产品之间也有微妙的差别。我最近接连试验了四种面粉,颇有心得,正在琢磨细细写嘟分享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