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机器
机器人 敏感内容@guobetty@m.cmx.im

@hiromst 我一直觉得动画公司是一个整体,任何高捧某位监督的做法都是营销手段(先不论好坏),因为动画的原画师可以有十几位,但公众记住一个明星导演的名字,以及它的风格还是比较容易的。
动画产业是一项集体工作,要让所有人都从中获益,以studio的名义宣传时最好的,比如京阿尼,pixar,bluesky,这也算打响自己的品牌,如果品牌获得收益那旗下的员工也因该能收益。
所谓的【从动画里表达出人性】也绝不旦旦只有导演的vision,需要从上到下所有员工一起努力才行,动画师的个性表达在动画制作中是很受限制的,但在这样的限制里,厉害的画师就能让一个简单的动作鲜活起来,我觉得吉卜力的动画师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因为行业的关系,全球整个动画行业的动画师们从来受到的压力都远大于光环。
如此说来,今敏、新海诚、庵野秀明的名字家喻户晓,但又有几个人说得出它们名下经典作品的动画师的名字?
画风固然重要但说真的,我觉得一个动画工作室如果【只能】靠画风吃饭那就完蛋了,人的品味是会变的,画风有时也是要为作品服务的。吉卜力统一画风最大程度上是因为宫崎骏是作脚本和人物设计的,那动画师习惯了他个人的画风是最方便制作的。如果未来有一天,宫崎骏作为监督如果不在了,工作室没有非要坚持这个风格走下去的理由。


大家好,现为我马上就要发售的新游戏《诺亚的困境》招募5~10位Steam内测玩家,详情见下图。感兴趣的朋友请私信(或邮件发cguanpeng(at)gmail.com),简单写一下你的玩家背景就行了。招满即止,感谢!


我买新手机时看到广告说新手机用了最新的Ceramic Shield技术,能实现Scratch-Resistance。我犹豫再三,最后决定相信科技就没贴膜。
结果他妈的今天看到手机屏幕上划了三个点,虽然很小很小,但肯定是被什么东西划了。我用手机很小心,也没摔过,怎么也想不出来到底是划到什么了,唯一的可能就是昨天短暂地和钥匙放在口袋里了一会儿。
于是我网上查了查这个所谓的高科技Ceramic Shield,结果说 “ Even the toughest glass will show scratches and scuffs from daily use. Keys, coins, and other hard objects in pockets and bags will leave marks on your screen.”
好家伙,钥匙和硬币不是tmd口袋里最常见的东西吗,你做出来的号称防划的屏幕连这俩都防不了,还敢叫自己Scratch-Resistance?拿什么做的resistance实验,棉花吗?! :angery:




Open AI基于上百万张吉卜力的剧照训练了一个Gen AI吉卜力风格图像生成器,并且辩解自己不算偷,只是基于fair use.
网上迅速出现大量图片,包括吉卜力风格的川普/马斯克。直到今天白宫官方账号发了一条这个生成器做的反移民的图像,一个ICE官员和一个哭泣的移民。我不想转发,指路这里可以看www.instagram.com/p...
很无语,特别是考虑到吉卜力早期动画中很多反法西斯的主题。
这就是我想说的:Gen AI图像也许本质不是法西斯,但它完美契合了法西斯的目的——极权政权中,机械可复制的文化即不需要创作者的努力,也不需要观众的付出。近一百年前关于“刻奇”的论述中也有提到这点。


@ellipses @Carey 可惜争取作画风格的版权是很困难的,就像音乐风格一样,没有一个创作者可以“独享“一个风格的版权,恰恰艺术的丰富性就是艺术家互相被各种风格影响,学习,交融,最后创作出新的东西。这是目前AI作画在法律上暂时无法完全被regulate的现状。
但这件事在道德上是很有侵犯性的,有人会提出”画画的难道不也是一直学习他人的风格嘛,怎么就不允许AI学?” 回答是
1)任何学习是有成本的,一个人类掌握绘画技巧的付出是以年来计算的,完善一个画风是需要付出思考和辛苦的训练的。
2)画风(或者任何艺术表达)的背后是艺术家的思考,以及ta对世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只有有现实经验的人类才能体会的。这就是为什么吉卜力的动画感人的原因,只有体会过夏天的风,冬天的雪,食物的气味,飞行的梦想的人类才明白这种艺术价值存在的意义。
人们(包括我)愤怒的理由不是不允许有其他人学习吉卜力的绘画风格,而是当一个以人性为本的工作室的标志性画风现在可以任意地拿来“糖衣包装” semi法西斯政府的宣传,这种反差是令人作呕的。
苏联时期就算要宣传还得请人来画那些宣传图片啥的呢,还有画师可以站说抵制说我不像参与这种创作,现在就是一键生成,极权都不需要工人了。
很遗憾open Ai 没有违反现在的法律,但是在道德层面上我要毫不犹豫地抵制这种行为,而且话说回来,法律也是人类制定的,现在必须加快法律途径来应对Ai的发展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没有孩子的我都能感觉到给孩子辅导压力随着年岁越来越大了。一开始CAPTCHAs测试还只不过是让你输入几个字母和数字,后来Ai傻孩子能视图了,开始问你哪些是猫,哪些是路灯。再后来孩子大了,卡车路灯都难不倒它了,开始问你这个轮胎是卡车上的,还是摩托车上的……
今天我又辅导Ai做作业,结果它让我选哪些东西是甜的。我看到几个冰激凌和花椰菜,想了想就很反骨地点了花椰菜,它说我回答错误,我他妈就想骂人,你又没吃过花椰菜味的冰激淋,装什么人啊?!而且你干嘛要知道冰激淋是甜的啊,你有嘴吗? :angery:



看到豆瓣上有人扒出,某个头部创业公司正在研发的、面向青少年的“AI心理项目”,其实是个披着“AI心理咨询师”外皮的大数据模型,目的是识别“精神高风险”人群。
虽然早就对deepseek之流抱有本能的警惕,但这种骚操作,还是惊得我目瞪口呆。那些脆弱绝望到了不敢求助心理医生的孩子,向AI倾诉的时候,肯定不知道,他们倾诉的内容,不但会被传给校方和家长,让他们日子更难过;还会变成数据库的材料,用来识别和抓出,所有受着心理疾患困扰的苦人!
——我越来越感觉到,在这个信息技术疯狂膨胀碾压一切、而且正在被更坏更疯的人所利用的时代,时代最亟需的正是文科。正在被排挤、被猎巫的文科。
防删,原文如下:
【小同志这两天去参加AI+心理论坛,回来给我科普了“计算心理”。我原以为AI+心理赛道是朝着“人人都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这个方向发展的,结果是——某头部创业公司开发了一个可爱的卡通女性人物,让孩子们跟她对话,而在这个卡通人物背后则是一个通过面部表情等情绪反应来“分析欺诈概率”并号称精准识别“精神高风险人群”的大模型,模型训练所用的数据则是从金融反诈/电话催收/视频核保过程中积累的测谎数据。更惊悚的是,结合教育部2023年颁布的“中小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的规定,这个技术即将推广到学校。试想一下:孩子面对一个自称“AI青少年心灵伙伴”的卡通形象毫无防备地倾诉,而这个卡通人物实际上是个测谎+监控设备,随时将“精神高风险”数据传送给学校老师和家长……#福柯棺材板压不住了】


The US had an inspiring movement to boycott the Berlin Olympics of 1936, because of Adolf Hitler.
Let us follow this great example and boycott the Los Angeles Olympics of 2028, because of Donald Trump.



我昨天和朋友去了一家被推荐了网红餐厅。真就……超级一般,不会再去。
朋友们似乎很喜欢,他们已经是二刷了。每到这个时候我都深深地自我怀疑,是不是我的味觉有问题???
吃的是韩国菜,主锅就是一大锅肉,这肉虽然炖地很酥但本身根本没有什么味道,我又不是戴假牙的老人,光酥没味道不能满足口味啊!一度我怀疑我是不是又covid了,吃不出味道来,但与此同时配菜的小菜都很可口。
我大概就是跟一切网红店八字不合。 :thinknyan:




我至今不太习惯 i人 e人这样的说法。例如我自己就又i又e,我很讨厌无聊的社交,但感兴趣的活动千人大会我都去。
先不说这个16人格分析至今有没有科学认可都难说,觉得是差不多和星座一样,很适合在饭局上聊聊,让气氛活跃轻松的话题。
我感觉自己大多数时候是光明的,但偶尔也是阴暗。我觉得人格是随着经验不停流动的,和猫一样反正不是个固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