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刷微博看到这个,算是给折磨了小时候的我很久的愧疚感画上了一个句号。我小学就是被严格限制零花钱,别人有十块钱,我只能有一两块钱。当时班上有人会去小卖铺偷东西,但我实在不敢,一旦被抓住,对“好学生”的我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我不敢赌那个可能性,所以就偷拿爹妈放家里的钱。我会根据钱夹的厚度推测自己能不能拿、能拿几张钞票,整天跟我哭穷制造焦虑的爹妈一次也没有发现过我偷钱。直到高中,给我的零花钱多了一些,我才自然而然地停止这个行为。尽管我有充分的理由来论证自己偷钱的正当性,但内心深处也明确地觉得这是错误,并一直以此事作为我道德低下的佐证。但德行有亏又如何呢?我从出生以来就活在人为制造的生存焦虑里,即使我是坏孩子,那也不是我的过错,我只是太有生命力罢了。




感觉青春期被过度压榨精力的人(aka本人)长大之后就倾向于滥用精力。一旦意识到过去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那之后每一次“把精力用到正事”上的动作,其实都会或多或少地触发创伤,只有当我觉得我在玩的时候,才能学下去。这就像是一种极端的逆反,自此竭力避免任何可以跟创伤挂钩、甚至能联想到创伤的东西,做一切反着来的事情,借此获得没被控制的安全感。一切都要从头培养。






玩手游的第八年(大概?),深觉这类游戏缺乏保障且不可控,打算换了新电脑之后,把重心挪到端游了。可以买断游戏,保质保量,并且能自由控制上线时间,蛮爽的。手游氪金无穷无尽,而且还买不到什么好服务,最后都是靠同人社区吊着一口气继续玩。





很多美剧编剧对于复杂的理解就是做加法,过于关注人物外部的东西,不停往上堆叠设定情节,好像人物关系把观众绕晕就是复杂了。事实上剧情的复杂程度是要靠深入挖掘人物性格,要反复拷问角色。堆叠设定只会让角色看上去在不停地做出稀里糊涂的决定,吃掉原本的人设。同样是麻烦缠身的中年女警探,幸福谷的处理就比谋杀第三季第四季要高明得多。幸福谷里主线是围绕着一个主要困境衍生出来的各种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全方位地剖析灾难对于整个家庭的毁灭,还让观众深刻地共情被牵连的每个角色。谋杀第三季第四季我真的都不想骂,编剧为了给主角制造新困境,又想不到怎么解决,强行让女主做出一些降智的举动,这就使得角色像是在“自找麻烦”。还有第三季的感情线也是狗屎,女主天降前任,跟前两季的未婚夫不管是外形、演技、情感连结都没法比,却设定成女主最爱,特别狗血俗套的美剧桥段,使得谋杀失去了前两季那种反转的魅力。男主配了一个工具人完美女朋友,反而削减了男主身上playboy的气质,让他成了一个真正不讨喜的烂人,这段感情线对于主线也毫无建树。配角的感情线更是一滩,让男的遭遇重大变故就是被男的操一顿,我说编剧你还能有点想象力吗?好无聊好父权好肤浅的写法。配角团中唯一写得出彩的就是Bullet,也是因为重大死亡既是剧情高潮也可以从情感上让人忽略一些硬伤。这编剧想要模仿原著那种平等的人文关怀,但最后不仅配角成了故布疑阵的工具人,连主角也被连累得崩人设,真的是一滩……全靠主演撑着。


看完四季《谋杀》(The Killing),写个总体观后感(剧透警告)
第一季&第二季:改编自丹麦原版电视剧,绝对的完美的神作。从来没有一部剧把阴冷潮湿的氛围塑造得如此恰到好处,喜欢慢节奏破案的刑侦剧爱好者一定要看。
第三季:美国编剧原创,质量下滑,处理方式不免落入美剧俗套,但仍旧有部分集数可以封神。三大主演的演出相当精彩,尤其是新加入的那位主演。对于死刑的探讨高明且尖锐,让我想到大卫戈尔的一生。嗑Linden和Holder的也有很多糖点能挖。
第四季:绝对意义上的屎。编剧功底本来就有限,又因为被砍,整部剧的故事压缩成六集。新案子的水准就是csi水平,男女主完全ooc。冷静睿智的Linden成了歇斯底里的疯子,金毛Holder变成超雄还复吸。本来是两个人联手破案,这一季变成一对疯子警探惹了全世界(也算是一种绝配吧)。男女主的剧情互动也完全不对,编剧想要改变两个人之间的地位对比,但设计成了只有情绪高点,没有过渡。全靠演员贡献了几场可圈可点的对手戏。大结局也铺垫得很烂,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给了男女主她们应得的结局。




本人护理急性唇炎的方法:
1.最开始发作的时候,不要让食物、护肤品沾到唇部,不要去舔疼痒的地方
2.红霉素软膏厚涂过夜,第二天基本上不会再红肿干痒
3.每天坚持厚敷凡士林20分钟,可以口服补充维b维c,大概三四天左右这波唇炎就会顺利过去


人生经验:不要给爱占小便宜的人帮忙。爱占便宜的人往往还最怕别人占自己便宜,你出于好心帮忙了,对方不仅不会领情,还会在心里反复嘀咕你在某某环节是不是占了ta便宜。这样的人,好一点的在心里留个疙瘩,遇到情商低的还会让你热脸贴冷屁股,甚至有可能结仇。所以别帮,一开始把这种人送远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