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xthTone
Peter Hessler’s World of Words
The acclaimed author on generations, his approach to writing, and how China has changed since the 1990s.
我的电子书上线一年多了,已经有54位朋友购买!【敲锣打鼓~
当初心想有20个愿意买的我就知足了嘻嘻,没想到翻倍超出预期!【不敢相信!
再次鞠躬感谢大家的支持,让本小作坊主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动力。将来会继续坚持创作,用作品回馈友邻们的厚爱!【怎么有点爱豆发言feel……
——————营业分隔线——————
《江水,几千几万里。》
十余年美食博客精选和新故事。
漂泊云南人的家乡味和家常菜。
食谱·故事·摄影 集子。
📚30个菜谱+15篇文章
📃PDF文件格式
疯狂英语李阳当年家暴美国妻子Kim的新闻出来后,还接受过央视采访。我对Kim晒出来的满是淤青和鼓包的面庞印象深刻,在她的描述里,李阳也是揪着她的头撞墙,还骑在她身上掐她脖子。且,他们的女儿在场。
那条采访里,还有李阳去到他的培训机构里,有家长/学员?(女性)还笑眯眯地走上去跟他说,没关系的啦~kim老师肯定会原谅你的啦~ 语气里全然是一种”小事一桩啦,床头吵架床尾和啦~“的”看开看淡“
师太回忆她遭受家暴报警后,出警的两位男性警察,语气也是类似的,就是,”都是家务事,都是两口子吵架的事“而已。登记一下,走个过场就完事,还笑着”劝“师太要讲理……
家暴,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实施的暴力侵害,这是最基本的事实认定。不是居委会大妈来劝两句各打五十大板各退一步然后继续把日子过下去。它不是honest mistake,它是犯罪,就这么简单。
Kim在有次采访里说,她不敢跟自己的美国家人说自己遭受家暴,因为自己的哥哥是个警察,他有枪(她担心哥哥会为自己出头)
李阳不断向舆论强调,kim结过三次婚(暗指她是个坏女人疯女人)
后来李阳照样找了个年轻女子,还生了新的小孩。
男的世界,并无新事。
比如赫敏的泥巴种身份,海格的巨人和人类混血身份,斯内普的巫师麻瓜混血身份,卢平教授的狼人身份,给他们分别带来的identity crisis,自我认同的问题,被排挤歧视。他们又是如何安放自己的。人要怎么对待“不一样”的人?要怎么对待自己的“不一样”?
比如哈利召唤出保护神兽,纳威用剑杀掉纳吉尼。这种“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英雄”的顿悟时刻。
……
理解了那些从一开始就入坑的书迷和影迷。万圣节时穿巫师袍,挥舞魔杖。一部部,等着盼着,每一次新番面世,他们得多开心啊,怕是要骑着扫帚上天飞两圈吧!就像等到自己喜欢的乐队发新专辑。
呐,总之,到了40岁才第一次爱上一部作品,也是好幸福啊!
【这次重看又更加确定了,我喜欢Luna这样的女生(同理Friends里的Phoebe )
“保住狗命”的好处之一是,当你重新看回老片子/旧书,你在这个年龄段储备的理解力、人生阅历和知识,会得到新的整合,生出新东西,引发新思考。理解更多人性的复杂,看到之前未曾留意过的细节伏笔,也更能对自身发生作用。你和作品好像都获得了二次生命。
就拿刚刚重看完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来说。以前看个热闹,看个奇幻。中学时在电影院看,只觉得金色飞贼好吵。搬到德国第一年,是在当地唯一一家英文影院看到的混血王子,要不是有《理智与情感》的滤镜,我要讨厌死斯内普了(应该说是Alan Rickman)。同理,伏地魔的妆造令人恶心,不会想到在我房间里挂了好多年《英国病人》海报上的Ralph fiennes就是这个魔法界的希特勒。故事本身并没有让我心动。友谊、正义战胜邪恶,复仇与历险,爱与和平,无非就是这些主题。有点像看武侠片,宝剑换成魔杖。
现在像是“时候到了”,看得入味。指认出好多能够投射的点。哈利留校过圣诞,被马尔福嘲笑,说他可怜,无家可归。可哈利最想呆的地方就是霍格沃兹。代入自己,大学时候最不盼望寒暑假,最开心的事就是留在宿舍。(以至于到今天我做得最频繁的一个梦就是大学毕业不得不搬宿舍离开学校)
(我弹幕写的是:有其它的河流,但会有其它的统治者么??
读他的书,真是极致享受。故事好看,还能激起很多共鸣。此外还满足了我热爱文本分析的癖好。他是怎么做到三个方面都能这么厉害的!!
南方人物周刊的slogan是”在这里,读懂中国“。现在的政治气候新闻环境已经无法让中国的媒体们实现这个愿景。就连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无可能了。
幸好还有peter hessler这样的作者。他的书,可以成为新的,可实现的”在这里,读懂中国。“
@permanentjetlag 我的感受也一样,从十多年前第一次读到他的书,觉得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诚实真挚的写作者,不炫技,不喊口号,太难得了。这么多年过去,他依然在写,写的还是那些他最关心的事和人。
我记得读country driving的时候,他写他怎么带房东的小孩去看病,怎么和中国的医生交涉,怎么倾尽所有帮助那个孩子。是非常有人性之光的。river town里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却在他平静的讲述中让我感受到他对那个地方的爱,看哭好多次。
他,他的写作,让我看到一种“在坏掉的世界里,没有坏掉的人”是何种模样的,是存在的。对这个世界和人类失掉的信心,会在他这里捡拾找补好多。遇到他的作品、读他的作品,是我们的幸运。✨
(我弹幕写的是:有其它的河流,但会有其它的统治者么??
读他的书,真是极致享受。故事好看,还能激起很多共鸣。此外还满足了我热爱文本分析的癖好。他是怎么做到三个方面都能这么厉害的!!
南方人物周刊的slogan是”在这里,读懂中国“。现在的政治气候新闻环境已经无法让中国的媒体们实现这个愿景。就连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无可能了。
幸好还有peter hessler这样的作者。他的书,可以成为新的,可实现的”在这里,读懂中国。“
写“没有得到重返涪陵/重庆任教的失落”,没有直接抒发难过和无奈。他只是写,从成都的公寓望出去,看到锦江,想到这条江会汇入岷江,然后是长江。长江的水在奔流几百里之后会经过涪陵,这让他觉得有些欣慰。it made me happy to think that eventually, after nearly four hundred miles, that same water would flow past the city of Fuling.没有一个大词,没有一丝煽情。但你却能感受到涟漪下的汹涌。
紧接着他把这丝涟漪继续搅动。把“申请回涪陵教书被拒的经历“推及到习近平时代的执政特色,But Xi remained a god of the system, which meant that the bureaucracy often operated with its own logic and momentum.
巨浪起在最后一句:in a country of such size, there were always other rivers. 一语双关点题。
他善于通过一个很小的切片来展示大的东西。比如他想写“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个事情,用的是对比两代学生的身高,写他的视角:上一代学生都比他矮,站在一起的合照,他高他们半个头(他本人只有一米七五),他把老照片给现在的学生看,大家哄堂大笑。现在的男学生大多比他高,甚至有女生比他高,他还写之前在涪陵搭公交车,他比乘客们高,现在在成都挤地铁,很多时候他抬头就看到成年男子的胳肢窝。还引用了柳叶刀的数据,说中国人的平均身高在过去二十年增加了多少。
他还擅长通过描写外部环境来衬托情感。比如他想表达“中国的高压集权无孔不入”,没有直白这样说,而是写,他们在成都家里经常在阳台上吃饭,可以看到周围的景色,他描写成都的地理特点,在盆地西边,有喜马拉雅山脉遮挡,有很多的雾,离所有的大城市很远很远,离香港800mile,1200mile to上海,离河内比离北京近。(以此说明成都的“天高皇帝远”)。接下来他写了一次和成都文艺界的朋友们聚会的场面,通过彼此的谈话,从中国艺术家们那里听到的故事,透过他们的话,你能感觉到,权力的“近”,权力可以穿透一切地理屏障光速达到你面前,无人幸免,无差别统治。
Other Rivers好看到忍不住频频飙余华的终极三连夸:MD,写这么牛逼 ,我C!
第一层,阅读体验,它就已经能最大限度满足你“看热闹读八卦”的需求。好玩的故事,有趣的经历,荒诞的场景,就连中国学生取英文名字这么小的事,都有很多笑料可看。被作者写得十分精彩,又没有把中国故事奇观化、殖民化书写。
第二层,他提出的疑问(即,议程设置)会引发思考。比如,重返中国高校任教,直观看到中国的各种改变。他问,为什么在社会、经济、教育都经历了巨大的改变,政治却是停滞甚至倒退的。(这也是我们的疑问)
第三层的情感共鸣,但凡在那片土地生活过的,都会懂。而没有生活过的,不了解的,也会有倒吸一口气的感觉。举重若轻,克制清简又饱满充沛。
读他的作品,像在议论文里读到了小说,在说明文里读到了诗。
他的“会写”,是两个维度的:技术好,就是遣词造句铺排结构的能力,苦力的那部分。在此基础上观点的表达、洞察的角度,注入灵魂的那部分,这是他的魔力所在,无法言说,学不来。
-写作上的influence有:
✏️海明威(!想起西方文学史老师跟我们说,海明威是站着写作的,而且要往后方发稿,就只能写得短、写得快,废话少。)✏️Joseph Conrad(孤陋寡闻不了解)
✏️Joan Didion(《奇想之年》还没看!)
注重文章的节奏,simple and clearly with great attention to rhythm. 人们认为好文章是绚丽辞藻优美文风,但他认为好的写作是段落章节句之间的节奏和韵律。(的确是这样!看他写人物特稿的时候,就感觉像在看一部电影,并非是描述性的语言,而是刻画和展示。在排布事实的时候,顺序非常精妙。)
-写完后自己改很多遍,再给同为作家的妻子看,给信任的老友看,再发编辑
-1996年2019年,时隔23年,在四川两所不同的高校任教,教的正好是两代人。从中也看出中国时代风气的变化。第一代学生是感冒险能吃苦的,第二代是更没有安全感但又更希望有精神追求的一代。
-I can write anywhere. Real life was complicated enough. 他只是朴素地随时随地写。(果然只有差生文具才多……)
Peter Hessler的一篇采访。
→www.sixthtone.com/n...
印象最深的几点:
-we did not grow up with technology. 来涪陵支教时,一年半没网。was probably fortunate,这样才能专心学中文,以及专注写作,这才有了后来的<River Town>
-不用社交媒体(跟他的非虚构写作的工作方式相符,他需要长期调研,积累素材,组装素材,反复打磨,要耐得住寂寞,也要经得起推敲,是短平快的绝对反义词),自己的手机和电脑都是simple and old.因为要protect my attention span.双胞胎女儿13岁,没有手机,限制她们的technology access.和同龄人会有差别。她们爱看书,因为父母本身就是很好的榜样,不刷手机,多看书。
The acclaimed author on generations, his approach to writing, and how China has changed since the 1990s.
西雅图中餐偷懒到什么地步?以辣子鸡为例。
曾经在三家不同的馆子(2川菜1湘菜)点过辣子鸡外卖。拿到手的全是一个味道,不光味道,鸡块的大小、干辣椒的数量,都出奇一致。其中一家川菜馆辣子鸡外卖装在锡纸盒里,还配着锡盖子,贴着贴纸“辣子鸡”下面似乎还有一串数字。很像飞机餐。一开始我还觉得是不是它家很注重管理,所有的东西都打标签(但别的外卖盒上并没有啊)
直到有一次室友周末去参加活动,回来给我带了一份他午餐吃剩的辣子鸡,一打开,又是熟悉的味道。问他,是说在唐人街那边的一个街头小吃摊买的……
也就是说,都是预制菜了。
似乎酸菜鱼也有这种趋势,说是鱼片都是预制菜料理包里拿出来用的……
突然想到,《重生之xxx》系列的创作,短剧或者网文,都是一个很好的集复仇、发泄、治愈、修补、释放为一体的神器。不管什么逻辑,就是要爽。自己构建一个世界观。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我如果要写,估计会有:
《重生之:我妈如愿和渣男重组家庭,凤凰终究只是鸟》宅斗,BE向,虐文
《重生之:我爸是个段子手,爱吃蚕豆爱喝酒》科幻,副业
《重生之:child free的我在工厂当质检员,负责给漏打孔的苏打饼干重新打洞》职场,魔幻,二次元
【光写标题都暴爽
三个月前预订的血糖女神出品“抗糖药”(其实是“减缓血糖波动”药,不会那么快飙升又回落)。一瓶管一个月,价格60$左右【🧎
成分主要是植物(桑叶、柠檬、紫胡萝卜、菠菜、西兰花、芦笋……)属于保健品吧,没有被FDA评估过。
等我戴上动态血糖仪亲身实验一下。哪怕是安慰剂效应。【也有可能是智商税😂
不得不说,现在的健康博主会包装会营销加上本身是真材实料的,韭菜割起来很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