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详情
avatar
@Sylv@m.cmx.im

之前学到хочеть(想;想要)这个动词的时候,老师特意说明,俄语里没有“我渴了”的表达,甚至没有一个词来定义“渴”这种感觉,用来表达渴了的句子是“я хочу пить”(我要喝)。

这个语言现象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习得语言表达自己“渴了”,他渴了的当时当刻意识中直接浮现的念头是“我要喝水”,直接对应一个现实行为,这是一种什么状态?本我支配下的婴儿状态,看到吸引自己的东西马上伸手去抓,见诸行动。

非常符合我对俄罗斯民族的某些刻板印象。从沙皇到苏维埃到如今的社会环境,强文化超我压抑下,本我与自我的边界模糊不清,像母亲面对家暴的父亲将怀里的孩子越抱越紧。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加强。判断失灵的自我极易被诱导,内部感受和外部现实的边界模糊不清,我渴了当即就要喝水,我有理想立刻就要实现,我觉得有威胁马上就要打仗。黑暗中轰隆隆驶向未知隧道的火车,撞到好地方算我运气好,不幸冲出断崖死了拉倒。

但被压抑的种种感受、被融合的生命力,在层层阻隔下依然会伸出自己的枝桠。所以他们一部分人在做大机器的零件,一部分人在进行无比细腻深刻悲凉绝望的创作。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liliyuanshangcao@m.cmx.im

@Sylv 握草!聽君一席話勝過本科四年!從來沒往這個角度想過。語言和民族性格相互影響相互塑造這個理論確實是有道理的

查看详情
0
0
0
@liliyuanshangcao@m.cmx.im
0/47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