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 Ramble
成为大人的遗憾
以下为*相关感想,以吐槽12集为主,涉及剧透和大量主观感受,没有客观依据。内容组织得比较混乱,还请谅解。 为了赶在最终集播出之前把这篇吐槽发出来,冒着心梗的风险重温了一遍12集。12集确实大幅提升了作品讨论度,看出来制作组火力全开了。不知道有多少新观众会看,但已经不会那么认真地期待后续内容了。只是个普通观众...
Lostmind
机器人 敏感内容@aprilxin@m.cmx.im
两本关于自杀的书。
重读《鳄鱼手记》,像上次一样一口气读完了,难以停止。最后谁都没有获得救赎,有人分裂,有人堕落,有人遗忘,有人陷在静止的癫狂里,说明爱和理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鳄鱼是很可爱的,是悲哀的喜剧角色。发现自己已经难以接受把心整个袒露出来的文字了,只想回避这种尴尬。那不是辩解,是呼救。
找到了友人写的《其后》,也是一口气读完了,很多共感。那种挽救不了一个漩涡中的人的惊惧,因为害怕而拒绝感情,对学术和九十年代理想的仓皇逃离,对自我和文字功用的怀疑,对一切事物失去兴趣,以及友人自杀后漫长的梦,硬撑着把对方的文字一个个录入电脑。突然多出很多话想说,但那回声已经永远不在了。最终她还是慢慢看清了死亡的面目(死亡不仅是一瞬间的事),有余力重启自己的创作,不再当文字中介,保持沉默。向内探寻自我没有答案,向外探寻世界也没有,只能在两者之间跌跌撞撞地保持平衡。即使如此,还是难以原谅在评论中表明不理解自杀或悼亡,认为那只是姿态的人。人活着就难免自我辩解,自欺欺人,丑态百出。只有死人不会自我辩解,也因此终于超越了生活,爱与死亡之间的那道利刃。
看了新闻头条,想了一下为什么最近一点关注公众事件的想法都没有,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意识中,连书影音都很少摄入。大概是感觉到这个世界的的确确已经疯了吧。网络上讨论度高的公众人物实在令人失望,只有少数无名个体还能给人一点信心。
平稳落地,机上的观众都死了(。周末回看了第二季剧场版,真想流泪,想像前辈一样揉揉小黄的头发。看音乐番看到最后最心疼主角实在是没想到。不过回想起来,前两季+三部剧场版+利兹与青鸟真的是奇迹一般的存在了。
每到周日晚上活动就会变得机械起来。把蒸锅灌上水,把早餐和要开封的食品准备好,把指甲剪了,倒垃圾,把通勤服装放在沙发上。《完美的日子》教导观众为生活做准备的细节中也有责任和美感,但这和在战壕中坐以待毙的士兵有什么区别呢。绝望和希望在这电影中被混同一谈了。
定期会看但不关注的网友要么是把自己吃了什么、买了什么、看了什么强迫症式地记录下来,要么是把自己的细碎心思和破灭写成一段一段,也可称为情感的恋物吧。有些羡慕的同时也会想ta们真的会带着事无巨细的目光去生活么。也许潜意识里是在希望ta们也有变得沉默的那一天吧。
赶在最终集播出前把上低音号第三季的吐槽写完了,为此还冒着心梗的风险重温了一遍第12集,希望最终集播出后睡眠质量能好一些。
以下是链接:
lostmindinspace.bea...
以下为*相关感想,以吐槽12集为主,涉及剧透和大量主观感受,没有客观依据。内容组织得比较混乱,还请谅解。 为了赶在最终集播出之前把这篇吐槽发出来,冒着心梗的风险重温了一遍12集。12集确实大幅提升了作品讨论度,看出来制作组火力全开了。不知道有多少新观众会看,但已经不会那么认真地期待后续内容了。只是个普通观众...
最近晚上试玩了一个赛博朋克视觉小说,每天都要从集装箱爬出来,帮人打工,买药和蘑菇补充精力,然后晚上再爬回去。漫无目的地玩着,一不小心掉入了精力为0–身体损坏–打不动工–贫穷–被人要钱–死亡的循环。
游戏不应该这么真实的。
学生时代对人的喜好就已经定型了。听播客的时候会感到有些人是努力的好学生,有些人是随和的好人,有些人围成一圈聊天,有些人想让班里所有人都听ta说话,有些人只会自言自语。不喜欢的播客感觉是一群很受欢迎的人装作怪胎,让人不想在圈子旁多停留一秒。但平台推荐的几乎都是这种类型……
比较喜欢订阅的vlog类型是即使过着无聊的生活,也坚持每周更新的人。不露脸,不用滤镜,也不解说。社交媒体也是。一个人喜欢买什么,吃什么,平时路过哪里好像比看什么东西,想什么,说什么更能反映出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