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详情
avatar
@seanmiona@moresci.sale

我没有在「正规」机构确诊过,只是比较经常受困于各种周围人似乎没有的行动/情绪困难。

经过长期咨询之后,目前不太再会因为自身状态苛责自己(起码是感觉上。除了咨询之外,还想在很多细小地方帮助自己,对具体的困难,扫扫土踢踢石头。是为一嘟 :blobcatthinkingglare2: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seanmiona@moresci.sale

在想,从前一直想象自己进行 24/7 的时间记录,看看时间到底是怎么用的 —— 可能是一种「全或无」思维的结果。要么全部收集整理,要么就不可能看清自己,对行为本身一无所知,也不可能有一个彻底的改善规划。

在察觉这一点的很久之前,已经先情感上抗拒,感觉到时间记录对我的不可行。问题在于,我并不想这样过生活,并不想把自己视为是可以完全了解(或者了解)的对象,或者有待改良的碳基有机体,并不想把外部时间尺度看成是多么重要的东西。外部时间尺度的唯一作用是:由此个人时间才可以纳入某个 ROI 生产体系去估值,或者和他人比较。在安全感不足够的时候可能确实没办法。

现在的人们不相信自己 30 岁前必须功成名就成家立业,但却相信每天的时间有个最佳规划模板,必须要用掉几小时在某件事上,不然就惶恐不安,到底是为什么。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觉得自己的时间使用是好的。今天好明天也未必,我觉得好和别人一比也未必,醉心于外部时间尺度、忽视生命感受的复杂性,其实得不到任何东西,小王子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人这么执迷于数字。这明明是一场每天发动一次的必输的比赛,每时每刻都要应对的认知失调,自己联合外部标准一起参与的虐待。这是一种要勘破的 obsession。

诚实点的话,用事情进展本身去感受对我来说一直是更可行的方法。比如一天三件关键事情有没有完成,做不了第二天能不能做。最重要的目标有没有日拱一卒推进。除此之外其他想做的事情有一搭没一搭搞着就可以,但绝不要搞出每天七八个打卡点。
回忆一下,我还真没发现有什么写在子弹笔记里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到最后也没做的。都会经历的。如果有,那也是我其实没那么想做或者超出精力能力的。我接受这种没做。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kyo@m.cmx.im

@seanmiona 做24/7时间记录的人在此 :blobcatsurprised: 我的想法不太一样耶,记录时间其实就跟记账一样,有可能是想优化、也可能只是单纯想看看时间(钱)都去哪了。我属于后者,因为我觉得要激励的话还是需要别的机制增加动力才行 :0120:
对我而言做24/7追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发现生活琐事真的会占用超多时间,实际上其实没那么多空余可以用的,我在网上po过结果,很多人对每日必需时间平均要5小时这件事非常不可思议,甚至连我自己的partner刚听到都觉得很多。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seanmiona@moresci.sale

@kyo 谢谢友分享!我觉得这是来自其他方面的认知感受的不同,导致的对这件事有这样大的判断差异。我一直有用 timing/ toggl 之类的工具,各自也有好几年了。我觉得它多年来稳定地给我很多负面感受 :0390: 以及不太好的关注倾向引导……在细节上,一直到目前得出的结论我都可以基于自身观察得到,不需要一个 valid 的数字 :blobcatthinkingglare2: 由此产生的问题只能是:是不是我还记录得不够细/不够全面?
我觉得这可能和更深层次的早期经历不同甚至生物差异有关

查看详情
0
0
0
@seanmiona@moresci.sale
0/47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