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详情
avatar
@normanzxy@alive.bar

【关于“拷问”】言不尽意。语言既然是思想的表达,思想又是活人的思想,那么任何文字就一定是未完成的、临时性的、生成性的,是需要在进一步的“拷问”中才能呈现其真实含义的。这就是为什么古希腊人一直觉得对话高于书写,柏拉图式的思想戏剧高于亚里士多德式的专业论文。同样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典籍讲究经-传-注-解和家学渊源,因为经典不是一个已完成的结构,而是一层一层地展开直至最个体的生命体验。甚至这也可以同时解释为什么天主教不鼓励平信徒直接读经(因为缺乏专业解释的经典一定会通向异端)以及马丁路德强调“惟独圣经”(因为字句固然叫人死,但是拷问其精意却能叫人活)。简言之,好的表达者,就是等你来问的。最初的表达只是起个头。你不问,我就先把道理讲述得系统完备,不但不可能,而且越这样追求,就离你越远。此之谓失其本心。

查看详情
0
0
0
@normanzxy@alive.bar
0/47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