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住狗命”的好处之一是,当你重新看回老片子/旧书,你在这个年龄段储备的理解力、人生阅历和知识,会得到新的整合,生出新东西,引发新思考。理解更多人性的复杂,看到之前未曾留意过的细节伏笔,也更能对自身发生作用。你和作品好像都获得了二次生命。
就拿刚刚重看完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来说。以前看个热闹,看个奇幻。中学时在电影院看,只觉得金色飞贼好吵。搬到德国第一年,是在当地唯一一家英文影院看到的混血王子,要不是有《理智与情感》的滤镜,我要讨厌死斯内普了(应该说是Alan Rickman)。同理,伏地魔的妆造令人恶心,不会想到在我房间里挂了好多年《英国病人》海报上的Ralph fiennes就是这个魔法界的希特勒。故事本身并没有让我心动。友谊、正义战胜邪恶,复仇与历险,爱与和平,无非就是这些主题。有点像看武侠片,宝剑换成魔杖。
现在像是“时候到了”,看得入味。指认出好多能够投射的点。哈利留校过圣诞,被马尔福嘲笑,说他可怜,无家可归。可哈利最想呆的地方就是霍格沃兹。代入自己,大学时候最不盼望寒暑假,最开心的事就是留在宿舍。(以至于到今天我做得最频繁的一个梦就是大学毕业不得不搬宿舍离开学校)

比如赫敏的泥巴种身份,海格的巨人和人类混血身份,斯内普的巫师麻瓜混血身份,卢平教授的狼人身份,给他们分别带来的identity crisis,自我认同的问题,被排挤歧视。他们又是如何安放自己的。人要怎么对待“不一样”的人?要怎么对待自己的“不一样”?
比如哈利召唤出保护神兽,纳威用剑杀掉纳吉尼。这种“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英雄”的顿悟时刻。
……
理解了那些从一开始就入坑的书迷和影迷。万圣节时穿巫师袍,挥舞魔杖。一部部,等着盼着,每一次新番面世,他们得多开心啊,怕是要骑着扫帚上天飞两圈吧!就像等到自己喜欢的乐队发新专辑。
呐,总之,到了40岁才第一次爱上一部作品,也是好幸福啊!
【这次重看又更加确定了,我喜欢Luna这样的女生(同理Friends里的Phoebe )


@polarpear 小时候等新作出来的时候真的好幸福,还记得罗琳在第四本后花了好长时间才写出凤凰社,从英文版出版到中译版问世又是一阵漫长的等待。中文版一出来我妈就带着我买了,她自己迫不及待地看完了,我则是等到期末考结束后如痴似醉地开看……在如今这个大部分事物都可以获得即时满足的年代,真的好怀念过去这种长久的期盼终于获得满足的快乐……

@hikaruv @polarpear 凤凰社英文版刚出的时候看到论坛上剧透说第五部挂的人是小天狼星,我一边伤心一边不敢相信。本地书店当时没原版书卖,我家刚好去北京旅游还专程去书店找,凭着学渣的一丢丢英文翻到了卢平说 he's gone,亲眼印证之后哭了一整个暑假 :ablobcatcry: 唉……
但很庆幸的是这算是难得的既没坑掉也没烂尾的长篇,后来才知道能正常结尾有多不容易,像HP这样的简直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