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详情

@hskkhrk@dvd.chat
其实对述情障碍来讲的“没有情感”更多还是个人主观的印象…
躁期的存在真的帮我在社会化上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我能识别到第一个躁期的起源就是,“我去,这两个礼拜居然一点都不崩溃”;第二个则是,“我去,我居然真相信我自己能做到这种事”
两次的共同点是——没有对“躁”的主观的情绪体验
根本原因是我没办法识别持续的“愉快”,或者说非爆发式的正/负面情绪我都没办法识别
例如:可以克制的不耐烦、生气,不至于溢于言表的喜悦、幸福
所以即使我的量表显然阳性、我的亲友明确说了“你最近真的蛮躁的”,我依然完全没有办法说出“我最近情绪很高涨”这样的描述来,我的情绪算得上高涨吗?我可以算是开心吗?
但因为长期处于郁期那样的状态多少训练得能识别出一点来,因此我在转躁时最明显的体验是:那种“感觉”不再出现了
同样的方法也会对躁期的部分有效吧?我渐渐能够对自己给出“这段时间心情还不错”、“今天还挺愉快的”的评价了,哪怕这天什么特别的事也没有发生,我的“高兴”不再只有爆发式的了


@hskkhrk@dvd.chat
1. 把想到的东西直接写下来,能够有更充足的时间来推敲用词,能够更精准的喵述出我想喵述的内容
同时也不会被对话的节奏推着走从而错过说明白的机会,实在不行可以直接把备忘录给医生看
2. 躁期负面情绪更多是大量的激进的,所以会比“高涨”这种模糊的更好识别,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
3. 不一定要用非障碍人的常用词来概括,可以直接细致地把“想法”本身写下来
比如不清楚什么程度可以用“绝望”,那么可以直接写“对未来没有希望”,或者更抽象的,“未来是失利与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