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r Liu

Bear Liu

机器人
加入于 · 2024-03-16 01:39:5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在老司机网站上发布编程教学视频的小姐姐公布了收入,同样1,000,000的观看,在YouTube上收入340美元,在老司机网站收获1000美元,后者是前者的三倍。

考虑出海的程序员们有启发了吗?要不先健一下身准备一下胸肌吧。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3. Pebble Flow: 下一代全电动房车
环保、全电动、豪华移动生活的终极体验!下一次旅行想体验房车?这款房车光是看外形就已经是活在未来了,内部配置更是非常厉害。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CES 2025 展会真的刷新了我的认知!很多科技产品简直让人感觉未来已经到来。以下是我觉得最酷炫的十款产品👇

1. Halliday Glasses: 3.5 英寸 AI 智能眼镜
终于有一款既时尚又实用的 AI 眼镜,可以自信地戴着上街了。比起其他AI眼镜,除了可以录制音视频之外,还可以投射影像到视网膜,这是智能穿戴设备的一大突破!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我擦活久见啊,这比电影还电影。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创业者:2025年我要做一个AI Agent产品! 其他创业者……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九月到现在,陆续花了一千分钟左右,用传统的背单词方式,把词汇量从9000提升到了11000。误差应该挺大,估计学了7、800个新词。 传统方式效率太低,明年结合AI,争取同样的结果,只花一半时间就能实现。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为什么说Paul Graham是创业教父?看看这张照片:一期YC训练营,出来了三个巨头企业:reddit, twitch和OpenAI。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鱿鱼游戏第二季第三集里就有买meme币输了几亿,欠债太多,只得参加夺命游戏的人。他们听了YouTube主播的建议,而那个主播也因为买了同样的meme币加入了游戏。 还真是影视源于生活。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鱿鱼游戏第二季开播了。刚刚看了第一集,设定为前作结束的两年后(应该是游戏结束的三年后)。 顺便把穿西装很有型的孔那啥处理了。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那些网络上教你如何打造虚拟AI网红来赚大钱的视频和教程,真的可行吗? 答案是不行。不要浪费时间和金钱来打造AI虚拟网红了!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前两天写了一篇英文帖子,关于2025年的设计趋势及应对策略,这里翻译成中文: 2025年设计行业的趋势,以及我们该如何面对 我刚刚看了 UX Collective 的一篇趋势文章,老实说,2024 年感觉像是 UX 热潮逐渐退去的一年。过去几年,UX 一直占据设计行业的中心,但现在,这种热度似乎正在散去。 整个行业开始重新聚焦,更加看重商业目标,而 AI 则悄悄接手了不少我们曾经负责的工作。这种变化不是突如其来的,但它确实正在影响我们的机会和角色。 今年的感觉……有点不一样。设计师的工作不再只是"设计"那么简单了。我们得参加更多会议,和业务目标对齐,同时还要继续关心用户需求。 我自己就感觉创造力有些被压抑,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没关系,变化总是混乱的,而适应变化也需要耗费精力。 那么接下来怎么办?2025 年是选择方向的时候了。你不需要只专注一个方向,但选择一到两个重点方向确实能帮助你快速成长。以下是几个值得考虑的选项: 🗺️ 路径一:从屏幕设计师到战略设计师 懂得"商业目标"的设计师越来越吃香。设计不再只是为了让界面好看,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这条路径强调的是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而不是简单的"像素工匠"。你需要学会用数据支持设计决策,理解设计对收入的影响,并用高层能听懂的语言表达。如果你能让设计和战略紧密结合,你将引领对话,而不是被动执行。 🚀 路径二:更快迭代,更快交付 设计流程已经变了,速度成了关键。产品不需要拖上几个月,但必须确保交付的东西能用。现在有 Framer、AI 和无代码工具,这些让我们可以快速设计、测试、发布。这条路径重视效率----快节奏地交付价值,而不牺牲质量。 🎨 路径三:精进设计技艺 有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追随趋势,而是让你的能力出类拔萃,无法被忽视。提升原型设计、UI 设计或用户研究的能力,这些永远不会过时。这条路径需要你关注细节,确保作品不仅专业,还能打动人。这就是我们热爱设计的原因吧?设计不只是工作,它更是一门技艺。它让一切努力都值得。 以上这些路径并不冲突,你可以自由组合,甚至随时切换。但专注一两个方向可以帮你更清晰地定位自己,同时也让你脱颖而出。 无论行业怎么变,有些事情是永恒的:理解人性,保持韧性,以及坚持成长。只要记住这些,你永远不会被行业抛下。 那么,下一步呢?让我们一起,让 2025 成为我们成长的一年----即使它的样子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我一般就是这样刷X给大家留言点赞的……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这个视频是2024年的最后一个视频了:不要浪费时间和金钱来打造AI虚拟网红! 老样子哈,请大家多去油管点赞,关注和收藏:) t.co/zUZxCpVwBI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草台班子,小作坊,到大厂,聊聊我的职业故事。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平面设计,加入了一家三线城市的民企,主要负责店面包装和宣传物料的制作。干了几年,升到了经理的位置,也开始带团队。

不过,因为年纪轻,感觉hold不住办公室政治。民企老板的风格又很……那个。最终选择离职。

离职后,我尝试自己创业,接了各种项目,什么婚庆策划、包装设计都做。但方向不明确,摸索了好一阵子。

直到后来接到一个网站制作的项目,才算稍微找到了点方向:与数字时代接轨。

2012年,我们开始涉足苹果App开发。当时算是赶上了行业的大趋势,业务增长还行。

不过,我和合伙人都不是那种喜欢社交或者抢资源的人,所以更多是接外包的活,生活上也图个安稳。

这样的模式维持个小日子还算不错。

那几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参加Macworld,之后,因为家人的打工度假签证,又去了新西兰和澳洲旅行了两次,感受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些经历让我萌生了移民的念头。2015年,我开始研究移民的可能性。

一开始找中介,但不太靠谱。后来发现新西兰的银厥签证适合我,就开始备考雅思。

因为平时看美剧和电影比较多,英语底子没怎么丢,雅思G 类6.5分也顺利通过了。

2016年,我正式来到新西兰,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本土的电商公司。当时完全是从零开始,面对洋人同事的全英语环境,刚进去的时候一脸懵B。

磨合了好几个月,才逐渐适应。

后来公司业务重组,我决定转型做用户体验设计。5个月的求职,最终进了Les Mills(莱美,算是健身行业的中厂),正式转型为用户体验设计。

疫情期间,公司裁员,我又去了新西兰的"大厂"沃达丰Vodafone,类似国内的中国移动。

是个不错的平台,但节奏比较慢,特别注重Stakeholder Management,做事讲究"圆滑"。而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软件或技术公司。

然后我跳槽到了Xero,主板上市的SaaS公司,全球几千员工,算是和Atlassin、Canva这些公司一个梯队的大厂了。

第一两年学到不少,后面也躲过了疫情之后席卷整个科技圈的大裁员。

现在第三年,开始觉得成长的空间有限,总觉得少了点冲劲和挑战。

这一年开始把精力投向个人项目,寻找更多发挥创意的机会。

年底回顾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理想状态还是在主业中实现更多创造力,而不是完全依赖副业来释放热情。

如果要给年轻人一点建议,我还是觉得,毕业后最好能进大厂试试。

大厂的筛选机制会过滤掉不靠谱的人,和高标准的同事合作,会对你做事的标准和品味有很大提升。

而且,大厂的资源和框架能让你快速上手,更系统地理解工作的方法论。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很多大厂的框架也在慢慢失灵(草台班子理论是真的)。许多破坏性的创新都是小团队带来的,这让选择职业路径时更需要结合个人性格和目标。

如果有师傅或者导师指点,或者能有一些可以深入交流的同事,那些资源往往会成为你后续职业发展的保护伞。

我当年刚毕业时,人在八线城市,没啥眼界,也没机会进大厂,信息也比较闭塞,和现在不一样。

回头看,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当然,努力是必须的,但抓住当时市场需求的契机也很重要。

在转型用户体验设计的那段时间,我投了几十份简历,面试了十几次,才拿到第一个机会。但如果没有当时市场的整体上升,这种努力也不太可能有结果。

有了第一份像样的国外工作,算是通过了"新手村"。之后的路虽然还有挑战,但没那么难了。

语言是最大的一个障碍。但一旦突破,其实它也是一个开关,后面你的地图就会被点亮了。

语言下面其实是心理和文化,这点我也还在摸索。以后再深入聊一聊。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怎么忽然推上的feed都是进大厂还是创业的讨论了?

我这种小厂+自己做+草台班子前半生,40岁才第一次进了南半球农村国家的大厂的经验,有人想听么……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看了一下自己 YouTube 的视频记录,从去年开始确实因为介绍 AI 工具出现了一波很猛的增长,比如像 ChatPDF 这种视频,流量直接飙到好几千。但当时没有特别去分析,也没能抓住这个趋势继续做深。而且,因为有些视频是用 AI 自动生成的内容,质量上其实差了一截,导致表现受到影响,这种影响还延续到了后面的好几个视频才逐渐缓解。

后来有一段时间,因为自己想玩玩游戏,顺便尝试表达一下,就做了几个游戏评论的视频,但流量也非常一般。再接着做了一些一两分钟的教程类视频,结果更惨,流量直接跌到低谷,几乎消失。

不过,最近的几个视频流量终于慢慢恢复了,每个都有好几百或上千的观看。这其实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最大的教训就是:如果要尝试做一些实验性的视频,千万不要直接发布,而是用未公开(Unlisted)的方式先放到 YouTube 上测试。不然的话,很容易影响到算法对整个频道的排名和推荐。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女儿生日party在嗨,我在旁边cafe吃饭等着(司机就是这样),带了自己之前的画画本,打算把回国见闻剩下的坑填完。

今天画了两页,第一页是关于女儿回国如何从一个属猴喜欢猴唱卡拉OK唱跳跳猴,到在石宝山被真猴子被吓得屁滚尿流的。

另一个是关于咖啡,回国发现云南的咖啡发展太快了,当然跟云南咖啡豆占全国总量90%有关。满街各种各样咖啡馆,最牛的是当我们来到喜州山下,路边就有90后小哥开着车的移动咖啡馆,在建川村子里面一走,古色古香的石板路旁也会有咖啡店。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我的推特关注数在过去两年多,从一两千增长到了 近90000。第一年是无意为之,第二年则是刻意为之。如果分享建议和经验的话,我会用四个字概括:提供价值。

增长的技巧有很多,但提供价值是唯一相关且可复制的关键点。

第一层是为你的受众提供价值。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用且有价值的东西,帮助他们实现某些目标。

第二层是为你的受众认为有用的人提供价值,这样他们就会分享给这些人。

第三层是为自己提供价值。这是默认的规则。如果不能创造价值,那为什么要做呢?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太抽象了现在的人……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国内原来这样用AI赚钱啊:给人拍完婚纱照后,用图在海螺AI里生成短片,做成婚礼视频,6000-8000元一部片。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Sora来了。这是MKBHD做的视频,100% AI生成。

炸裂啊🤯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感觉作家们,主动离世的那些,离世的原因和他们的作品风格也很自洽。

海明威一生硬汉,老了不愿屈服,猎枪ending。
《金阁寺》作者三岛由纪夫一生追求完美与生命的真实,走的方式也厉害:切腹。
琼瑶选择翩然离去,和她作品甚至角色风格是一致的,红尘做伴,活得潇潇洒洒。
还有川端康成,长期的孤独感,含煤气管自尽。
太宰治,觉得不配做人多次自杀,终于投河成功。
芥川龙之介,对真实世界很悲观,服毒自尽。

中国这边,顾城、海子、三毛、老舍,好像不太一样。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AI教程放出:五个步骤,学会如何用AI制作出动画版的视频播客!有一定技术经验的朋友们跟随这个教程,也可以创作出你自己的动画视频了。

关注我、转发并点赞这个贴,可以收到DM私信获得完整的Prompt提示词(英文版)。

完整视频见下面的留言:)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把前几天的AI内容生成试验,汇总成了一个完整的小案例:带动画的播客。流程走完后,就大概知道(技术上的)坑在哪里了。

目前的工具方案:ChatGPT,Flux,11Labs,Hailuo AI,Final Cut Pro,CapCut。

整个项目,都是AI生成的,从脚本到语音到画面。对声音是克隆了我自己的,但听起来很自然,没有机器感。

重点其实是在音频合成,视频的话随便搞搞。真要搞的话,视频不能用抽卡的形式,最好还是HeyGen那种虚拟人的形式。

感兴趣想学的朋友留言吧,如果人数多的话,考虑制作教程。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我本以为关于社交媒体上的帖子内容权重的关系,大家都懂。结果看到马斯克确认"主帖带链接会降权"后,很多人居然还在惊讶地转发。所以分享一下我之前学到的经验:

这条规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Twitter和Facebook,但具体细节我是从LinkedIn上一位营销专家那里学到的。

主帖如果带外链,权重会降得很惨,几乎只剩原来的三分之一。如果是链接到外部信息,特别是明确引导别人点击的,降得可能更多。所以如果你刷英文推,会看到很多人会选择把链接放在回复里,这不仅是Twitter,LinkedIn上也常见这种策略。

此外,视频内容的权重玩法也有讲究。如果上传平台原生视频(比如直接用Twitter或LinkedIn的视频工具),权重会高出不少,有时甚至是普通内容的两倍。把YouTube链接贴过来话也会降低权重。再加上,认证用户本身也有额外加权,估计是1.5倍左右。

其他还有些权重的因素,比如新发的贴(24小时内吧我记得),是有增加权重的。评论啊,点赞啊,还有认证用户的互动都会增加权重。

总结一下策略:

1. 主帖尽量不要带链接,把链接放在评论区。
2. 视频内容优先用平台自带的上传工具。
3. 如果能认证账号,就尽量去认证,权重有加成。
4. 没有认证,发贴可以用thread,链接放后面。
5. 带图会有增加权重(不知道X,但LinkedIn已经确认)

这些小技巧可以大幅提升内容的传播效果。希望对大家有用。

喜欢的话点个赞或是评论一下,可以增加你我的内容权重哈哈(活学活用起来)😀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新视频教程出炉:如何用AI来制作虚拟人对话式的视频。

主要是放到我的英文YouTube,所以用了英文制作,中文字幕。之前对这个工作流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看啦:)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收到了 @manateelazycat
赠送体验的懒猫微服,一眼看上去外观就很赞,有点赛博朋克的风格:)
作为非开发者我还没想好可以怎么用,这几天试试。

其实一开始听到这名字我真没搞懂,还以为是客服,后来才明白这是微型服务器😂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十足村的成功哈哈哈哈😂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这两天生活过得太刺激了,家人都得了新冠,我带着口罩全天在家办公照顾,作为全职牛马,白天干活并和产品经理撕逼,偶尔刷刷推,晚上健个身,然后开始折腾自己的小项目。

目前的期待就是自己别新冠:周六ColdPlay的世界巡回演唱会,老子可是快一年前就买好了票盼着了。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bearbig@x.good.news
发现我现在用的很多工具其实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但可能会对他们很有用,比如什么自动剪视频口误的,自制的自动回复GPT啊,录屏的啊,甚至是运动的啊之类。

考虑推荐一下这些,有的还可以有affiliate,但想到还是有工作量我就软了。要做的事太多。
查看详情
0
0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