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杨德昌首部长片《海滩的一天》,大师一开始也不是大师!感觉笔力还不够好,段落感太强烈(很适合新手抄!),有些部分质感写得不深入,佳莉最后的转变太像一个故事“该有个结尾”了,阿财的台词和节奏也有点啰嗦,没必要给配角同等的流速。但主题确实是一以贯之的,仍是他最切身的平民出身的知识精英阶层沉浮,早熟,青春的阵痛发生于从法律上的成年步入华语社会意义上的成年(结婚),生活无忧,但时时刻刻讲经济。最后林爸爸说诊所要被医院取代了,就感觉,啊,这种接近本能的内外对照意识,这种眼光绝对不会只停留在私人生活的杨德昌在路上了。到下一部青梅竹马同主题已经力道千钧,但在这里已经有了意识的雏形。


现在看到这些事儿已经很少会想到文学或者林奕含,那种受害者没办法长大的感受和位置都离我很远了。更多的是——别做狗逼中年人啊!以人开始工作算起,如果无病无灾,客观上至少有三十年都会是私人关系里的强者(至少不是弱者了),危险逐渐变成考验:进一步是否能为身边求告者提供援护,退一步绝不与狗逼为伍,假如这样的时刻来临。





终于看了导剪版天国王朝,数度大战到结尾基督徒大败献城,穆斯林君主撒拉丁踏着花瓣缓缓步入耶路撒冷,星月顶升起,十字旗落下,那场面真是,黄药师心中一荡(?)。雷导有耐心的时候就是古典美学之神,拍女人是一流的,拍男人也是一流的,前现代第一装逼大师!诺顿没有露脸但贡献了荧幕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白衣蒙面角色,亲身示范美是演技的一种而不是皮相,某种意义上这样一个璀璨至极又短折早逝的传奇人物,不像天国王朝的君主,更像耶路撒冷的海伦。

对那个艾特board想要大家介绍渠道去一对一深入了解、资助贫困地区女童本人学业的账户抱以审慎态度,看上去对毛象生态很熟悉,不像新人,但这等好事有啥必要单独开个小号。而且这种接触形式不是因缘际遇碰上了做了也不好,对弱势方有很大的风险。如果有人真有渠道希望不要轻易透露给匿名的陌生网民。



集中国人阴沟生活之影像大成,比起反动文章更有栩栩如生的表(伤)现(害)力,很值得当代观众温故知新!有些细节从成片上已经很难推出作者本意,只能说讽刺与写实难辨。比如主角夫妻俩少有的几场家里闲话,两人几乎都在引用报纸文章代替自己表达,如果不和后面剧情做对比,从正面讲,这样的城市生活细节侧写在1995年是值得表现的,记录了市民可以自由通过多种渠道吸取知识理念的习惯形成过程;但当后面男主角抓到的外地犯人几乎不会普通话时,主角连连训斥他:“你这普通话怎么在北京行骗?”,“普通话推广这么多年了,怎么到你就推不动了?”,抓到带着人体艺术海报流窜京城的外地文艺青年时,要一查再查才“没有前科就放了吧。”(没错,这里面所有被抓的全是外地人),就知道这种读报、辩论的“文明生活”并不意在塑造影片质感更不是人人可享,只是要把卧室床头这样的私密空间全部让位于表现外部意识形态。就很容易得出两种观感:要么是社会主义新文艺思路过于煞笔,要么首都人性存在重大缺陷。几十年后热剧人民名义里主角夫妻在被窝聊党章可以说是一种自有承袭的情趣传统。横向比之其他国家揭批警察系统弊端的电影,本片没有太多显性暴力(是电影尺度,不是指现实尺度),但习惯性诛心的交流方式、道德定性惩戒一切无关紧要行为、就算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也要宣泄的多余的恶毒,不得不说过于秦制特色,如在眼前。要说这些细节还能归结于一种笑料式的表达,主题是简单而恐怖的:有人被狗咬了,所以要收缴全片区家养的狗。一开头居委会成员介绍自己是管生育和婚姻之类部门退休后发余热的干部,介绍社区情况时着重强调:“现在未婚同居不受法律约束了,改群众谴责了。”这一笔最重要,奠定了为了什么她们只有两个镜头但是这个故事(或者说找狗工作得以进行)的前提:这就是以邻为敌的大举报大搜查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从这点讲,打狗的故事,仍是计划生育和严打流氓罪的余韵,余韵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