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同人,帅受送钱赔礼道歉,美攻说你不要用钱侮辱我,帅受送批赔礼道歉,美攻说你把我们的关系当什么了,帅受提议联姻赔礼道歉,美攻说我不想我们的未来建立在这种困局上,卧槽好难伺候的美攻啊你差不多得了

之前有个象友说“命运的反义词其实是正义,而且是系统性的正义”我感觉非常醍醐灌顶,因为提到宿命一般大家都会觉得反义词是自由意志(fatalism vs. free will),这是从古希腊哲学中延伸出来的思考原型。
但其实现实中很多事情就是那样的,尤其是“这都是命”/such is life/c'est la vie这种“认命”概念变成了一种广泛悲观主义象征的当下,确实应该反思一下“命运”到底是什么吧?它是真的“天意”吗?是“不可避免的道路”吗?是“唯一的结果”吗?
还是说,它只是社会期待的化身?刻板经验的计算结果?守旧的理念教化?他人目光的反射?甚至只是别有用心者灌输的、另有目的的理念?
当然“命运的反义词是系统性的正义”还是比“命运的反义词是自由选择”更进一步、更具有人文关怀,“死路不是唯一的路,你应该尝试未走过的路”这种说法,也很容易变成说大话、变成对失权受害者的指责吧?所以思考到最后,其实还是应该更关注系统本身的容错设计和奖惩机制才对吧?



还是觉得说BL就是抹杀女性存在的说法很奇怪?有人会说百合抹杀男性存在吗?这种双标本身就是厌女吧?就感觉有人大思考时认为男的操女纸片是便宜了男的,男的看女纸片互操是便宜了男的,女的操男纸片是便宜了男的,女的看男纸片互操还是便宜了男的,为啥!能不能放过女人,男的不存在也能占到便宜还是咋的。


很多人太迷信“骂醒”了,但是绝大多数时候骂醒并不能起到什么本质的作用,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让人痛苦而已,甚至会把受害者更狠地推回地狱、推回加害者身边。老说“良药苦口利于病”,殊不知不是只有良药才苦口,砒霜可也是苦的。




所以我说很多动不动拿小妾、娇妻、怨妇、妇人之仁这种词骂人的人就很淫贱,本质就是厌女呀,只看过父权叙述中假借失权者之口写出来的话,没看过她们本人自己的生活状态。 绝大多数所谓“闺怨”诗都是男人写的,真正在“闺怨”的女人很多创作反而很凌厉,甚至那条嘟里提到的卓文君会在表达对丈夫不忠之余提到他们矛盾的本质,说“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唉这个事太迷宫饭(?)了:中国广大主流社交平台已经把(上海)封城防疫期的相关信息都删得一干二净了,但是你去下厨房app搜索“抗疫”就可以看到那时封城的人每天在吃什么,又是靠什么样有限的物资勉强生活着……

其实多观察一些成年人诱骗未成年人的案例,就会发现比起挑明的恃强凌弱,很多成年人诱骗未成年人的方式就是让对方误以为自己已经很成熟了、需要为某事负责、需要为自己做出贡献……比如最近那个诓骗十三岁小孩和自己发生性关系的二三十岁男的,就一直在表示“你已经到了可以做那种事的年纪了,我给你花了这么多钱,你不跟我发生关系就是捞女”。
未成年人如果真的明确知道自己是小孩的话,可能反而不太容易被成年人占便宜:“诶?我只是个小孩啊,为什么要对我提出这种要求?你是大人吧?你什么毛病啊?”

不想支持猫舍繁育但又想养猫且住在中国的象友可以打开一个叫做“救助圈”的小程序,是流浪猫领养平台,可以选择自己的城市,甚至可以自选猫猫年龄和性别和外观(因为待领养猫猫太多了,可以按标签筛选选择自己喜欢的收养),标签上也会写明是否有驱虫和疫苗过。

之前看人实况一个震撼人心的惊悚致郁游戏,被残酷霸凌的主角和一个转校生女孩成为了朋友,女孩是主角人生中的一丝光亮,但最后女孩也因为其他事情遭到了更加残酷的欺凌,备受打击的主角最后无法上学了。
两个主角的友谊其实很感人,有种在凄冷黑暗的世界中保管取暖的感觉,唯一一处让我感到一丝违和感的剧情是:主角被霸凌时她刚好路过,但是似乎没有注意到或说故意没有关注主角就走了。于是主角觉得:就这样就好了,被知道和我有关系的话她也会变得不幸吧。
这一处写作让我产生了奇怪的感受,像是一个完整画幅上有一笔突兀的色彩,如果女主角只是被写作一个带来光亮的正面人物,她不该这样只是视而不见吧?但是这个细节这样处理也很好,如果是完全就是个善良正直的人,那反而没什么真实感了。
后来翻作者手记发现这个游戏是根据真实经历改编的,现实中的那个女孩就是逐渐对作者的存在和被霸凌的事情视而不见了。
作者好像已经自杀身亡了。



看到有一家人信基督教,是受到宗教迫害(孩子无法正常上学,房东也拒绝出租房间给他们)才走线的,一家三口看起来很和善很有礼貌的样子,记者问他们出意外了怎么办,那个爸爸笑着说:船正常行驶,是上帝与我们同在。如果船翻倒,就是我们回到上帝的怀抱。但是他说这个的时候就开始落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