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尝试关注抑郁对认知功能的损伤,看到了这篇文章。虽然已经是十年前写的了,但是依然有启发,甚至有的方面我从来不知道。(指没有从主流社交平台的信息看到。以前也许还有深入一点的科普,现在感觉都在挣钱。)
*
2000年以后,专业人员做了很多生物学的研究,有观点认为,抑郁是应激的后果。应激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躯体应激,二是精神应激。躯体应激,例如车祸、外伤引起的应激性胃溃疡出血;精神应激为重大生活事件,就像四川512大地震或者亲人的突发死亡。
应激的研究机制现在认为与肾上腺轴的功能有关,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有一个内分泌轴,此轴活跃是对应激的一个反应,其结果是皮质醇水平增高,继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损害某些管理认知的生理结构,例如海马、杏仁核等。这些结构受损以后就会导致认知偏差,之后才带动情绪改变。这些看法是目前的主流观点。
上世纪80年代认为,在抑郁症的病情进展中,情绪不好在前,认知障碍在后,而现在认为情绪不好在后,认知障碍在前,而且情绪不好的关注度降低了,对认知的关注度提高了,因为治疗抑郁症,改善认知才是关键,而不只改善感受。
*
现在归纳抑郁的认知损害有三个部分,第一是认知过程障碍,这是指本身的状态,例如自杀问题、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感到没有兴趣,认为认知过程障碍和病情是应激本身直接作用的结果;
第二,是认知图式障碍,是指性格方面的问题,例如某人一出生就有负性认知,“我需要多努力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我需要更进一步的做事,才能向我的父母,向我的家人,向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像这种就是负性认知。这种认知本身不是抑郁,但是抑郁的基础,所以像这种认知图示障碍就称为抑郁人格,抑郁人格当中的认知问题就是对于自我的定位有偏差;
第三,是认知内容障碍,此项受遗传影响更为严重,举个例子,有的人以做某件事来回避自己的社会责任,一名四川大学外语学院的人,他并不是学生,却在里面旁听了8、9年的课,一开始校方因为他扰乱上课秩序不欢迎他来旁听,而学生们被他的学习态度所感动,强烈要求让他继续旁听,校方迁就学生的想法留下了他。
他住在卫生间里,书是毕业生赠送的,后来干脆在食堂打工,坚持学习了8年,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学习,他说他要将外语学好才能去工作,而外语多门,包括英语、德语、日语、俄语等,从表面上看他对于学习很严谨,但是从深层来看,他连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这就是对社会责任的一种逃避现象。他也是认知内容障碍的典型代表。
如果只有认知过程障碍,则以药物治疗为主;如果是认知图式障碍就与人格有关,医学界在80年代称之为“抑郁性神经症”,后来又称之为“心境认知障碍”,属于抑郁的一个分支,这一种障碍很难治愈;第三种认知内容障碍基本上用药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此类患者社会功能的减退是与生俱来的,必须要做心理辅导以及外界帮助提供一个成长环境给他。
原文链接: neuro.dxy.cn/artic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