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n)去年整理广西空军抗战史的那篇文章发在豆瓣引来了一位当地的记者,向我询问一些资料,并出示了他将近二十年前采访49年后返回本乡的两位广西航校一期学员及其家属的记录。
这两位飞行员我都有印象,而且还对其中一位格外深刻一些。因为他们直到退役军阶都不高,49年相当于是被国民党抛弃而留在大陆,随后又在共产党历次运动中受到打击;但一位在50年代末“起用旧人员参与国家建设”时进了体委从事航模培训,做到退休,很有声色,学生里出过世界冠军;而另一位却是后半生无业终老,以摆摊贩卖和在江边挖砂挑砂二十年养活四个子女,后来放弃重体力劳动还不是因为年高力衰(那批人普遍在民元前后出生),而是批斗中被打断了腰。这个遭遇在他的同期人里虽然不是最惨的,但我读到的时候,也忍不住想,“少年十五二十时”作为百里挑一的空军将官预备役,每天晨训游泳十几个来回的柳江,中年以后在同一条江边挖沙二十年,这是什么感觉。人的弹性真是大得可怕。
刚好遇到这位记者,我就问他:某某为什么后半生没有“出仕”?记者说出一段我没听过的事来。tbc

(2/n)这位某某上中学时,被身为中共党员的老师发展成为共青团员,但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清党,他的入团介绍人被杀,他逃到乡下,1931年广西航校招考时改名报考入选。当时空军待遇好、升迁快,所以航校虽然录取标准严格而日常工作危险,但也颇有一些裙带;还有很多虽然小家庭家境一般,但宗族有力,能支持子弟。他的出身没有任何突出之处,学业优秀,不过直至离开空军前线都是少尉飞行员。50年代招揽旧人员那一批,他原本可以回体制工作,但新政权不承认他加入共青团那段履历,他于是没有回去。做航模培训的同学后来又几次想让他入职,都被谢绝。
这至少有一部分是出自个人决定的,否则他大可以像他那位履历基本完全一致、但没有接触过共产党的同学一般。他曾是共青团员这一点,当时报道里就写了;但组织不承认履历导致他后半生做体力劳动,则没有见报,好像也不能。
其实说到这里,我还是不能说理解他的选择;或者如果说这就是完全的事实那我也能理解,但结合我对历史背景的认识,“我觉得此处还有其他未被揭示的事实”。不过事实大体穷尽以后,需要理解的对象就只是当事人。这种步步逼近直至直接面对人本身的感觉(机会),其实是比较少有。

@aquilegia 我爷爷是黄埔出身参加过缅甸远征军,我整个童年时代他似乎都在为某段经历跟共产党扯皮,家里人都劝他算了但他真是一个非常固执的老头。去年回国我在云南参观了远征军纪念馆,稍微认识到这段历史有点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固执需要被认同,哪怕这种认同来自共产党。我跟爷爷年龄差距太大其实不清楚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但是即使我知道,我觉得我们这代人是无法理解亲身参与战争的人的想法的。


@aquilegia 啊是的腾冲。其实我根本不知道有这个纪念馆只是去和顺古镇偶然路过才进去看下,然后想起来我爷爷说他在缅甸打仗。其实我怀疑打仗这件事和后来的traumatisme影响了他们的记忆?或者对事实的重建。我小时候我爷爷以前的副官从台湾来看他,老头发火把副官骂了一顿,因为对一件事情的叙述两个人完全是两个版本。